您的位置: 高考 >本文

80%学校今年分数线涨幅明显,21考研备考如何能够拿高分?

发布时间:2020-05-15 07:42:50   来源:搜狐教育-考研    作者: 匿名  

原标题:80%学校今年分数线涨幅明显,21考研备考如何能够拿高分?

截止最近几天,基本上所有学校都公布了2020考研分数线,其中可以看出80%的会计专硕、审计专硕、图书情报硕士学校分数线涨幅明显,更有相当一部分学校涨分在20分以上。

从今年的情况来看,2021管理类联考的同学,200分以下几乎没有读全日制的可能。2021备考该如何备考才能保证初试得高分,一战成硕?

想要一战上岸,我认为需要做到两点:

1、考试得高分;

2、选对学校;两者缺一不可。

如何考试得高分,我们看一个成功公式。

成功公式

稻盛和夫有一个著名的公式:“成功=思维方式×热情×能力”。在考研上,我把它做了一个改写:

考研成功=方向×方法×努力。

方向,是一个矢量,它的取值可以是-1到+1。

方法,按照从差到优,取值可以是0到100。

努力,按照从懒惰到勤奋,取值也可以是0到100。

要注意,中间的符号不是“+”,而是“×”。一个方法满分,努力为0的人,只能永远停留在原地。一个努力满分,方法为0的人,大概率是个傻子。而方向,决定了你何去何从,方法优秀,也十分努力,可如果它走错了路,也只能是南辕北辙。

所以我们常常看到“别人家的孩子”,好像不是十分努力,可回回考试比你好,可能是因为人家是:方向1×方法100×努力60=6000分。

而你,确实十分努力,但是方向不好,方法也差,得分就是:方向0.5×方法50×努力100=2500分。

现在,还需要我帮你回答文章开头的问题吗?相信你自己已经有了答案。

因此,想考上研究上,我们需要确定方向,搞定方法,持续努力!如此,定能成功。

方向

方向问题十分重要,可是很多同学搞错了方向。

也许你存有疑惑:“老师,我每天都在学习呀,方向没问题呀。”不好意思,每天学习,这是“努力”的部分,而不是“方向”问题。生活工作中,“学习”是手段,“掌握知识”是目地;考研过程中,“备考”是手段,“得分”才是目地。我们不能把手段当成了目的,也不能搞错了目的。

首先,“得分”与“掌握知识”并不等同。得分需要以“掌握知识”为基础,但是,不代表“掌握知识”就能“得分”。

其次,“备考”与“学习”也不等同。比如说,学习中,我们应该尽量把题目步骤写全,但备考中,步骤写全不重要,快速得分才重要,因为我们考的是选择题,没有步骤分。

再如,学习中,不会的题我们要反复研究,搞明白为止,但备考中,不会的题应该先看能否蒙猜得分,然后再反复研究,搞明白为止。

既然我们的目的是“得分”,方式是“备考”,你就得“懂”真题。

第一,懂真题的命题结构。180分钟,25道数学,30道逻辑,2篇作文,还需要涂答题卡。时间紧,任务重,做题速度必须要快。这就要求平时就要进行训练。

第二,懂真题的命题规律。其中,最重要的是规律是“重点题型反复考”。2020的联考真题中:

数学“整数不定方程问题”考了2道,“解析几何中的最值问题”考了2道,25道题有23道是平时反复讲的。

逻辑仅“搭桥法”就考了4道,历年真题的所有题目都可以总结为40类题。

写作,论证有效性分析年年是12种谬误的重复,论说文也有规律,否则老师不可能9年命中7次论说文主题。

第三,懂真题的陷阱套路。“我一年苦读,醒的比鸡早,睡的比鸡晚,没想到,却输给了命题人的套路”,联考考完,很多人的感受就是“我靠,被命题人坑死了。”题目明明难度不算大,但就是做不完,就是做不对,就是爱粗心。真的是粗心吗?不是的,命题人知道你在这里“粗心”,才这么出题的。 因此,我们要懂命题人,懂他的套路,破解他的陷阱。

方法

多数同学做题时,思路是这样的:

“题目→方法→答案”

这种方式看起来简单有效,但它只适合简单题,就是这个题用什么方法一目了然,下手就能做的题。这样解题的同学遇到稍微难点的题就不会了,就试图用“刷题”的方式做大量的题来解决,十分辛苦。

正确的思路是这样的:

“题目特点→题型→方法→答案”

你说,老师,这不是更复杂了吗?多了一步做题不是更慢了吗?

其实不是的。我们有一种体验:如果老师告诉你这道题是啥题型,或者老师在书上给你把题目分类了,你会感觉这道题非常简单。但一到考试,题目混在一起,就不会做了。

“一听就会,一看就懂,一做就废,一考就哭”就是很多人的写照。

因此,做题首先要了解命题特点,学会根据特点来判断题型,总结每种题型的变化和其对应的方法,这样,无论怎么出题,你都可以迅速破解题目。也就是这个思路:

努力

用自己的努力,去争取自己的未来!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jyqqw.com/gaokao/4928.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中国在线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在线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网友评价

来自山东省济宁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已珍藏

668

来自湖北省襄阳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转发了!

668

来自湖北省仙桃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人才

668

来自广东省江门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小编太人才了

668

来自湖南省湘潭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沙发

66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