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的位置: 留学 >本文

原创人文社科留学经验分享:量化/东亚/全球研究/教育学多专业申请

发布时间:2020-08-06 06:07:38   来源:搜狐教育-留学    作者: 匿名  

原标题:人文社科留学经验分享:量化/东亚/全球研究/教育学多专业申请

原创人文社科留学经验分享:量化/东亚/全球研究/教育学多专业申请

往年申请季进入尾声的时候我突然觉得,关于过去的这半年可以写点儿什么,毕竟它是人生中不可复制、极为特别的一个阶段,而且它多少决定了我未来三到五年的生活轨迹。

这几个月的申请战线,仿佛是一条人迹罕至的丛林小径,脚下的路时而湮没在荒草野藤中,时而又分散为好几个岔口引向密林深处。我一人上路,几经颠簸,却不乏诸多贵人频频相助。如今算是走出了这片林子,天地豁然,但前路尚遥。

将过去的点滴做一番记录,或许能为仍在林中的人带来一点儿启发,也便自己总结经验整装继续前行。

这篇文章中,我的全部所谓“经验”,大多都来自前人的福泽,希望自己在受益之后能将这些宝贵的东西传递下去。

一、DIY和选校:适合的才是最好的

如果要给这篇文章起一个标题党风格的Title的话,或许可以叫做“无论文/低GRE/全DIY申到哥大伯克利,你也可以”。

其实在我的申请故事里,没有太多跌宕起伏的戏剧化情节,我对自己的认识是一个初始申请条件仅仅 above average,但是一直比较愿意学习和挑战自我的人,因此整个申请的过程,也是我自身能力不断增长,最终达到录取标准的过程。在正式开始叙述前,先用下面的表格呈现一下自己的背景、申请的专业和最终结果。

原创人文社科留学经验分享:量化/东亚/全球研究/教育学多专业申请

近来有几位学弟学妹问我否应该找中介。虽然申请方向较多,但我没有找中介,一方面是想节省费用,另一方面是觉得中介能做的事情自己也能做。

个人认为,中介最重要的两个作用,一是为申请者节省时间,二是为申请者联络资源。如果很多同学在申请阶段依旧在攻克语言考试或者实习,中介确实可以通过代写文书、代搜集项目信息等提供有力支持。另一方面,不少中介可以为学员联系实习以及暑研机会,这对于短时间内想迅速提升背景的同学来说或许会很有帮助。

因此,个人认为,对于时间精力宽裕,或者具有比较丰富的学术及校友资源的同学来说,并不一定需要中介。依据个人经验,我觉得DIY申请者可以通过以下三点方法来获得中介优势:

1.通过一切可能渠道获取信息,掌握信息的人就掌握了机会。

信源有学校官网,各种留学论坛(寄托天下、一亩三分地、Chasedream、小木虫、Gradcafe),学长学姐等等。

2.积极寻求帮助。

在我的申请过程中,关于学校选择、论文撰写、数据处理等,我前前后后主动联系请教过六七位不同学科的老师,他们都非常耐心细致地对我进行了指导,并且向我介绍了几位优秀学姐,在择校和文书上给予我非常宝贵的建议。我对于项目和faculty的很多了解,也来自于我的同校学长学姐和论坛上认识的前辈。

3.合理规划,早做准备,为申请留出宽裕的时间。

我觉得自己之所以能够在大四一边上课一边进行大量文书写作,是因为彼时已没有来自语言考试的忧虑。很多留学论坛里的大神更是从大一就注重收集、积累实用信息和前人经验,到大四时申请就变得水到渠成。

另外还有一点我觉得不是必需的,但是在我的申请中很重要——分享

受论坛里很多陌生而无私的前辈鼓舞,去年10月份的时候我建了一个2019 fall浙大美国申请群,将当时手头所有文书写作和语言考试资料都上传到了群里,很多同学也在群里分享了自己收藏的攻略、机经,日常大家会在群里互帮互助,我自己也由此获知很多信息,解决了好几个问题。

除此之外,我在这个群里与男友结缘,他作为已经在美国待了两年半的博士,在后续的申请过程中给予我极大帮助。

因此,我觉得有些时候申请不应是一个闭门造车的过程,当你张开手臂去分享,世界也会向你敞开胸怀。

下面分享一些关于选校选项目的思考。

选校方面,我觉得主要有两个参考维度,一是学校实力,二是个人实力。

学校实力可以参看各种综排以及专业排名做出判断,我自己主要参考了USNews、Times、QS和上交这四个排名。

个人实力如果不好定位,可以参考Gradcafe以及寄托offer榜往年被录同学的背景。

除了这两个维度,地理位置(是否利于找工作)、治安、学费、校友资源等也都是一些参考因素,重要程度因人而异。

当然,不管是对于找中介的同学还是DIY的同学,我觉得选校时还是要多一些自己的思考。别人建议的,可以参考,但不一定是最适合自己的,毕竟自己才是最了解自己的人。

据我观察,部分中介机构为了确保申请者能被(名校)录取,往往会推荐申请者一些好申请,但不一定贴合申请者的项目。面对这样的情况,我觉得我们最好问自己三个问题:

  • 我为什么要出国读书?
  • 我毕业以后要去做什么?
  • 我的兴趣点和优势在哪里?

想清楚这三个问题,之后的选择可能会更加理智而不留遗憾。

举一个我自己的例子,大二的时候我曾经免费咨询过一个留学机构,当时根据我小语种的背景,对接老师建议我申请“国际比较教育”专业,因为这个专业容易申到名校,同时她建议我不要去德国交换,改为去美国交换。

或许遵循她的建议,转向教育学,我现在会收到更好学校的offer,但是我总觉得这不是遵循我个人兴趣自然发展的结果,我在大学做的每一件事情都将以“去美国名校读书”为目的。

在我看来,理想的大学生活应该促使我们思考清楚自己想做什么、能做什么。选择奋斗对象时,人生的终极目标或者未来若干年的阶段性目标或许更合适,去国外读书只是一个实现目的的手段或者辅助条件。大学四年,选择很多,有时候可能正是那些从心而为然而看似“无用”的经历,使你从诸多申请者中脱颖而出。

回顾我的本科教育,我追随着自己的兴趣,确定以社会学作为研究方向,最终申请的两个教育学项目也和社会学挂钩,大三时暑期支教的经历虽然出现在了我的每一份PS中,但当时去支教没有任何为申请服务的动机。

换言之,我觉得选项目就像是一个配对的过程,一个集合是我们已有的丰富的经历,另一个集合是若干丰富的项目,两个集合里若有元素能够配对,我们就找到了一个适合自己的项目。

其中的逻辑应该是“我出于自身意愿去做某件事——这段经历使得我有条件去申请某个相关的项目”,而非“我想申请某个项目——为此我刻意报名参加某个活动”。

除此之外,个人觉得,申请者在有一定时间精力进行自我提升的情况下,不必以申请开始阶段的自身实力作为最终择校的依据(大三及之前就手握Paper牛推的大神除外),大多数同学完全能够一边准备文书材料一边夯实自身实力,在申请的过程中持续增加自己被录取的筹码。

我在申请之初就没有像样的论文,更别说发表。思考再三,决定逼自己一把,重新写一篇高质量的writing sample,而不是把现成的课程论文翻译后提交。于是我一边准备其他文书,一边加紧完成手头的科研项目。

在大四上学期,我每周三周四都要六点起床赶校车去西溪校区上心理系的专业课,在这门课上我学会了结构方程、因子分析和路径分析,直接运用到科研的数据分析中,最后整理出了一篇质量比较高的论文。

整个申请季下来,我的量化分析能力得到了很大的进步,那篇writing sample也成为申请中的一个加分项。

最后一点是一个关于项目选择的感受,也可作为对学弟学妹的小提示。

很多名字相同或者相似的项目,实际上在教学侧重点以及毕业生的就业方向上会有所不同,这个时候就需要我们进行事无巨细的了解,弄清楚这些项目之间的共性和区别,以便日后的学习和就业。

举个例子,同为名字里带“social science”的项目,UCLA的MASS、Uchi的MACSS和哥大的QMSS在课程设置、毕业要求、培养方向上都有一定差异,适合有不同目标和需求的同学。

如果考虑得更细一点(尤其是对之后想申博的同学来说),faculty的研究方向也值得关注,如果自己的背景与项目某个faculty非常契合,一定程度上能够增加录取的几率。因此,阅览项目官方网站的角角落落还是很有必要的,正所谓知己知彼,百战百胜。

二、标准化考试:多劳多得,不必强求

托福我是大三上学期考的;GRE大三上大三下各考一次,两次verbal都很不理想,但考虑到申请总体进度,我没有选择进行第三次GRE考试。

我觉得在面临标准化成绩达标但不够理想的情况下,可以从两个方面考虑是否要重考:一是标准化成绩在项目申请中重要的程度,二是小分是否补充证明申请者能力。

相比牛剑,在美硕的申请中,绝大部分项目不会因托福和GRE不够高而筛人,一般只要达到最低分数线都会被纳入候选者名单,申请者的背景、动机和热情往往才是打动录取委员会的理由。参看往年被录取同学的背景,也能得出这一结论。所以GRE托福不够,可以靠其他来补。

另一方面,如果标准化成绩某一项不理想,但是和其考察相似内容的另一项比较高也可以弥补劣势。比如我GRE的verbal只有153分,这对于申请文科类项目过低,但是我的托福阅读拿了满分,aw写作也相对较好,至少能给人“阅读和逻辑能力还过得去”的印象,或许在申请时就化险为夷了。

关于托福备考,毫无疑问的一点是,付出足够努力,就一定会有回报,准备时哪里相对不充分,也一定会在考试成绩中有所体现。

当时对于听力和阅读的复习,我主要是刷TPO,单词背了学科词汇。

作文开始复习得较晚,但对于常用结构还是比较熟悉,考前基本能将字数刷到接近500了,考试的时候在肾上腺素的作用下,硬是把字数磊到了500+。根据我对周围同学的观察,一般作文字数能写到500+,25分基本可以保证了。

口语也一定一定要提前准备,越早越好,我自己就是因为开始准备得比较晚,临场开口露怯,还出了大错,结果不太理想。

GRE数学基本都是高中知识,细心一点应该分数都会不错。

Verbal我自己考得也不高,可能不太有发言权,但是好好背单词,增强学术论文阅读能力肯定是错不了的。

填空的话,如果自己下次还要考,一定会好好把考满分填空1100真题刷一遍,当时我大概刷了100道,考试碰到了3道真题。

三、个人陈述:体现匹配度,突出特色

作为所有文书材料中的重中之重,个人陈述写得出彩会有很大优势。需要明确的是,个人陈述不是详细版的简历,需要针对不同的项目对自己的经历进行有目的地筛选。在动笔之前,对于项目了解得越透彻越好,这样才有利于找到自己和项目最match的点。官网上的课程内容、项目师资、FQA、毕业生去向等等都是重要的参考点。

个人觉得,一封能起到正面作用的个人陈述,一定能够体现申请者和项目之间的匹配度。

这个匹配,我觉得有两个层面,或者说可以分为两个“框架”。

一个框架是申请者自身具备的条件,即申请者的各种过往经历非常符合项目的要求和期望——这个框架要回答的问题是“这个项目为什么应该选择我”。

第二个框架是项目的特征性质,即它提供的资源和平台非常符合申请者对自己职业追求的未来规划——这个框架要回答的问题是“我为什么要选择这个项目”。这两个框架体现在个人陈述中,有一个有所偏离可能就会减少被录取的可能性。

因此,在描述第一个框架的时候,最好能在脑海中时时回顾项目相关信息,同一段经历针对不同的项目,往往能挖掘出不同的写法。

对于像我这样转专业的同学,一定要写清楚为什么转专业(动机)、自己为此付出的努力和成果、自己相比非转专业同学的优势在哪里。

描述第二个框架的时候,也要把自己的实际情况和项目的特征结合起来,比如某几门课程对自己的研究兴趣很有帮助,某位导师的研究方向与自己很契合,某个实习项目能大大提升自己在目标领域的职业素养等等,或者概括出一个学习计划,展示自己对项目非常了解。

在实际写作中,加入一些生动的描写和例子或许能起到一些点睛的作用。

我申请Berkeley的全球研究的个人陈述,就在开头描写了一段自己在柏林亲身经历的自由人士电音炮轰极右翼党大游行的场面。本来写完后有点担心这一段太不严肃,但是后一位在德美国老师看后,一边笑得前仰后合一边告诉我这个片段描写得非常好,因此我将它保留了下来。或许诸如此类的小片段能让录取委员会眼前一亮而对你多了一些印象。当然,这些片段的描写也必须为“两个框架”服务,不然就成了中看不中用的绣花枕头。

最后关于个人陈述的一点,我想说的是,不存在一锤定音的个人陈述,改个五稿十稿都很正常。同一篇文章可以多拿给几个前辈看看,大家的建议汇总起来,每改一稿都会更完美一些。实在烦躁的时候就想想,现在吃的苦,日后定会有回报。

作为对本篇文章的结尾,想说一个听起来有些玄学,但是比较有意义的观点,那就是——试着从申请的过程中寻找快乐

记得我自己在写个人陈述时,每写一篇,都会爱上那个项目,并且产生“它简直是为自己量身订做”的错觉。

为了写文书而细细浏览所有信息,从中发现自己喜欢的东西,就像是在挖宝一样,其乐无穷。

在压力特别大的时候,我选择用美食来解压,记得在上个漫长多雨的冬季,难得放晴的时候,我会从寝室出发,走到大西区网红食堂去吃午饭。这样从一起床,我可能就会开始期待,然后把期待转化成认真写文书的动力,把中午的一顿美味和一刻闲暇当作是对自己的奖励。

诸如此类,相信每个人都会有适合自己的调节心情的办法。再将眼光放长远一些,整个申请季的努力和拼搏,最后也一定会得到最终申请结果的奖励,绵绵阴雨过后,定会有放晴的那一天,让你被太阳光闪耀得睁不开眼。

更多留学申请问题,欢迎留言~

责任编辑:

本文网址:http://jyqqw.com/liuxue/7026.html

声明:本站原创/投稿文章所有权归中国在线学习网所有,转载务必注明来源;文章仅代表原作者观点,不代表中国在线学习网立场;如有侵权、违规,可直接反馈本站,我们将会作删除处理。

网友评价

来自青海省西宁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不同意

1079

来自浙江省平湖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飘过

1079

来自山东省济宁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已珍藏

1079

来自湖北省襄阳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转发了!

1079

来自湖北省仙桃市的热心网友评价:

人才

1079